大学选修课“冷热失调”

作者: 时间:2002-11-08 点击数:


陈 莹 王 亮

新华网上海频道11月5日消息:新闻晚报报道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正在变得日趋单一: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等都成了“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选修课却很“冷门”,不少课程最后不得不缩小课堂规模,而且这些“冷门”的出勤率也比较低。
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偏食”反映出他们学习知识的功利性,这也许在短期内会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等有一定帮助,但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的初衷,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选修课还是应该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选修课:冷热差距大

同济大学教务处周老师给记者看了2002-2003 学年的选修课登记表,记者发现经济管理类、第二外语类等“实用”类选修课普遍报名踊跃,不少原定150人的大班甚至还要扩大编制。而哲学、伦理等社科类选修课则多数未报满,很少有百人以上大班;个别课程容量为120人,而登记报名的只有59人,还不到一半。
记者从其他高校也了解到,一般证券投资、物流管理、日语等选修课经常是两三百人竞相报读,最后到上课时教室里还要加座,而许多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却报不满。
周老师指出,尽管不少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文、理、工各方面选修相关课程才能获得一定学分,但事实上不少同学对于学校要求的“非实用型”选修课大多兴趣不浓,有的人甚至仅是为了拿学分而把上课当作“走过场”,所以有些课程不仅选修者寥寥,而且逃课现象普遍。

学生:“实用”是标准

小邵是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的大二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课余做股票。他告诉记者几个学期的选修课他选的都是和股票投资有关的,比如证券投资、金融工程等,因为选修课上学的这些实用知识给了他很大帮助。小邵毫不讳言,自己在综合素质上不够平衡,对一些传统文化几乎是空白一片,但他还是比较青睐“实用型”选修课。
上海大学机械专业大四的阮同学则认为,老师讲的东西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就很难吸引如今的同学了。他和很多同学都是把“实用性”当作选择科目的重要标准。小阮说今年的选修课选了公共关系、现代物流,因为马上就要毕业了,学点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会对求职有所帮助。

专家:急功近利不应该

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童学锋指出,大学生应该把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上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
童老师认为,大学生乐于提高自身实用技能,这是值得肯定和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学的选修课之所以设置多种类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进修机会,大学生应当珍惜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知识从长远看不但实用而且有趣,像经典名著选读、孙子兵法之类,不少同学选修了以后反而会迷上这些课程,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因此,大学生选课如果过于功利,就像为一棵树木而放弃整片森林,真的非常可惜。
(摘自《新华网》)

上一条:22个班级考试“零作弊”获奖励 下一条:专家详解2003年研究生招生政策重大变化

宁夏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C) 2002-2015 网站维护:宁夏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