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教制何以步履维艰
作者: 时间:2002-06-18 点击数:
七十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陆续试行学分制。由于我国的国情及学校本身的客观条件所限,各高校实行的是不同程度的、相对意义上的学分制。一方面,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中,除必修课外,可有可供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修的选修课,以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除学时外,还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一些高校为了调动必修课中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必修课中引入了选修的机制,于是便产生了选教制:教师挂牌教学,学生择师听课。
不同高校受条件所限,选教制的具体操作办法也有所差异,但它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教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教学成果的评价,无形之中已经在教师内部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以往,教师所授课程不管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都得去听而无选择余地,实行选教制,将竞争压力传递给每个教师,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好教坏无碍大局的观念,从而起到督促教师钻研教学,扩展自己知识领域、更新陈旧知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实行选教制,还可以让优秀教师更充分地发挥创造性才能和示范性作用,促进学生通过选教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高校中那些业务强、注意和强调个人价值体现的教师普遍持欢迎态度。
然而这样一种有竞争机制的方法并没有全面推行开来,在一些高校已名存实亡。什么原因呢?
1.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财政状况、教学条件、师资力量都不足以支持这项改革。
2.教师之间协作与交流问题。引入选教制,教师之间将拉开档次,区别出优劣,但在激励教师积极上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师之间利益冲突。一些教师对自己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秘而不传,极个别人还会对别的教师进行冷言中伤,给教师之间协作与交流蒙上阴影。
3.影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实行选教制将把所有教师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对教师的职称、成果、经验看得很重。工作经验相对较少、职称也不高的年轻教师与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站在一起备选,显然不如他们有竞争力。一些学校为对年轻教师采取适当保护性措施,没有将选教制深入下去。
4.聘余人员的安排问题。在改革开放不够深入、市场经济尚不健全的我国,“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影响根深蒂固。有的高校不好让教师选不上,原先规定选课人数不足50人就停课,但其实少于这个数也继续开课。有的教师被选下来后,就在别的方面增加了一些工作量,惟恐在待遇上差别过大,教师承受不了,这种做法违背了选教制的初衷,一些学校只好放弃。
选教制要求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坚实的物质条件做保证。而在现实中由于受教师人数和教室容量、教室数量所限,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所能接纳的听课人数有限,特别是一些教师缺编较严重的课程,这一现象更突出。有的课程实际上已无法实行选教制,当然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选择教师的要求。又比如,课表的安排不可能做到任一授课时间内每个学生都能选到自己想选的课。
目前,学生选择哪位教师,一是听高年级学生讲,一是看教师有关介绍。一些学生只考虑过关难易,而有的教师便迎合这一点,甚至在自述中公然宣称:“我保证每个选我的学生都能及格”以吸引学生,这势必对学生的学习目的产生误导。为避免这种弊端,一些学校放弃了选教制。
客观地说,选教制是在眼下高校人事体制改革还很不彻底,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又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但从以上种种导致选教制没能推行的原因看来,将竞争机制真正引进我国高等教育,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上一条: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 下一条:从战略高度做好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