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实现应用技术教育系列化
作者: 时间:2002-06-18 点击数:
如何调整教育结构,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更灵活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选择求学方向,乃至选择职业方向,既是学生本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实现高等应用技术教育系列化,进而完善和健全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非完全互通式立交桥难以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有机的衔接
立交桥有两种,一种只是立体交叉,不互相连通;另一种既立体交叉,又互相连通。前一种只立交不互通的称作高架桥,后一种既立交叉互通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
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立交桥主要是普通高中升大学的高架桥,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少数能够上到半桥,下段不通。大多数还只能在辅路,上不了桥。这种立交桥有着明显的缺陷。立交桥上一边是车辚辚,马萧萧的普通本科;一边是人烟冷落车马稀的高职,桥下拥堵的是望眼欲穿难上路的中等应用工程技术教育。
道路不通畅的原因就在于立交桥的设计和建设仍然不完善。其本质当然还是对应用性的工程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普通型高等教育浩浩荡荡,应用型高等教育不能畅通,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其一是产业部门高级技术岗位后继乏人。以前的行业性办学由于强调的是为本行业服务,所以客观上起到了高等应用技术教育的作用。现在行业不再办学,学校为了适应市场必须淡化针对性,强化适应性,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必定延长,就业前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如果相应的高等技术教育跟不上来,仍然采用企业内部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办法,则很难适应先进技术的需求。
其二是企业技术岗位职业链出现断档问题。由于目前应用技术教育发展的局限性,最高只到专科层次(这里且不谈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应该是类型之分,而不应该是层次之分),所以不但对高中毕业生的吸引力太弱,就是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同样缺乏吸引力。现在,虽然有些高职高专学校开始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但是,由于招生人数有限,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由于文化课与普通高中差别太大,考普通大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再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导致初中毕业生争上高中,一些职高也走了回头路,或明或暗地办起了普通高中。据统计,今年北京市中专报考人数是招生人数的64%,技校报考人数是招生人数的12%。在有的省份,由于中专、技校招生不足,甚至取消了录取分数线,实行敞口招生,仍然招不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首先就会导致初中等技术岗位后继乏人,使得技术职业链出现断档,同时,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是消极的征兆。
其三是大学扩招虽然增加了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仍赶不上高中后报考人数的增加,高考入学率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原因一方面来自于高等学校办学能力增长潜力的不足,包括校舍的不足,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设备的不足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高校招生扩大趋于饱和的时候,报考大学的人数却在增加。现在的高考升学率比较高是在前几年初中后成功地分流,高中生减少造成的。当时一些城市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一些企业自己兴办了中专和技校,分流了近半数的初中毕业生。现在,一些职业高中又走了回头路;企业不办学,中专技校降低了吸引力,上高中的学生增加了,几年以后,高中的毕业生必然明显增加,大学的升学率还会下降。一窝蜂上高中的结果必然造成辍学率上升,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获取知识的两种方式,决定了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类教育模式的共存性与相融性
人类为了促进经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在不断地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创造知识,二是获取他人创造出来的知识。在创造知识,即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上,各个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世界上80%的研究与开发来自于发达国家,所以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也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也是诺贝尔理科奖大多落入少数发达国家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有些高等学校把重点放在创新性的研究上,首先是由其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要进一步发展,当然重点是创新。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达国家把重点放在研究型、创新型上,又是由于其经济实力决定的。研究创新是一项可能获得高收益的活动,但是同时又是高成本、高风险的活动。要求有充足的资金,大批高素质的科学研究人员,以及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商业才能。没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难以承受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也是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型的教学。例如,德国从60年代起就开始通过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是为普通高中的中等层次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学位、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经济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我们的高等学校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把大量资金投入创新性的研究,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进、解释、传播和应用上,使国外现成的科学技术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国外技术本土化,这才是我们许多大学考虑发展战略时的着力点。
研究型与应用型这两种教育模式既自成系列,又相互连通。由于创新与引进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所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互相隔绝的屏障,而是相互融通的。所以,在应用型的大学教育中,同样要重视研究工作,没有研究就不成其为大学。但是在应用型大学中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都应该围绕着如何引进先进技术,如何传授先进技术来进行。其中的科研工作的重点是通过研究世界目前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发现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科目、提出适应自身特点的改造和调整的方案,以利于吸收和传播。学校的教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来进行。所以学校教育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到教学资料的编写,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来源于经济建设第一线。英国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加拿大的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产业联络部或技术转让办公室。通过这种联系,保持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同步。
三、拆除壁垒,建设系列化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立交桥的重要环节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立交桥的缺陷,主要存在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系列的不完善。不重视应用型大学教育,说到底仍然是鄙薄应用技术的观念在作祟。这既脱离了认知的规律,也脱离了我国经济建设市场需求,还脱离了高校现有的基础条件。
我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决定了必须以引进、消化、调整和应用为主,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能够尽快发挥作用的计划上来。在高等教育范畴,应该主要用于应用型高等教育上。因此,目前我们只能做到一部分学校靠国家集中财力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一部分学校自己集中财力在某些学科培养研究型人才,其他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这类应用技术型高等人才的培养,也绝对不应该到所谓的高职高专为止,而应该延伸到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培养。
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型教育向全民化教育发展。根据资料统计,我国的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已经大幅度提高,有些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市升学率已经达到70%,有些原来教育不够发达的地区升学率也达到了40--50%。其中占主体的普通高校的招生数量比起五年前提高了约两倍。与国际对比,我国的大学生比例虽然仍然不高,但是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倾向已经比较明显。
精英型教育与全民化教育模式显然不应该相同。在大学毕业生凤毛麟角的时候,他们的主要就业方向是高等科研和设计等部门,所从事的主要是研究型工作,做基层技术工作的相对较少。在这个时期,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比较符合需求的实际。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主要落在中初等职业技术学校身上。现在,虽然高校扩招还没有影响到毕业生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明显增加了,高等科研和设计部门已经接纳不了太多的新增人员,所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就业已经不是新鲜事。大学总体的培养方向向应用型延伸是大势所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一线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生产单位用人标准在向高层次延伸,向多层次扩展,高等教育也应该向应用型延伸,向系列化发展。
在我国,建设应用型大学可以说是蓄势待发,难度并不是很大。首先,现有的数百所高职高专许多已经成了气候,可以成为生力军,现在需要的是支持和鼓励。其二,民办高校中的大多数是应用型的,现在需要的是资格。第三,原来行业举办的大学不应该全都向综合型、研究型靠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调整办学思路,向应用型发展。通过全面的组织整合之后,高等应用型技术教育系列化并不是遥不可及。
四、一种立体交叉多路互通式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架构模式
建设和完善高等教育立交桥,首先就是建设系列化的应用技术教育体系,进而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列的相互连通,从而达到健全高等教育立交桥的目的。
下面,我们提出一种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模式。
对照图表,对此模式作几点说明。
1.高专毕业考核合格,可以授予准学士学位。这是国外早已实行的对技术学院、社区学院毕业生设立的一种学位。学位本来就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合格毕业生的学识的说明。以前我们不对高专毕业生授学位,总使这一类型的学校有一种人另册的感觉。这是不公平的。
2.高专毕业生出路之一,是继续读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获工程学士学位,继续深造可以到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学位。这种学位系列借用了工程技术人员进修的学位类型,也许不太恰当,是否称作技术学位更合适,可再商榷。
3.高专毕业生出路之二,允许插班转读普通本科,但不是原来模式的专升本。原来的专升本实际上是难以衔接的,原因来自于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专科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实践,弱化基础,教学计划中强调的是针对性要强,实践课时要占50%左右,基础课程则以够用为度。而本科则强化基础,弱化专业,强调的是宽专业,适应性要强。所以原来意义上的专升本不可行。解决办法是缩短高专的就业预期,即从一入学就确定具体专业方向,改为人学时以适应同类专业群为基点。方法是第一、二学期学习适应面相对较宽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最后一年根据用人市场需要确定具体专业方向。其目的一是可以避免专业培养的盲目性,提高就业的针对性。二是可以适当强化基础课程教学,为毕业生进一步深造作准备。
4.普通本科毕业后,有一些毕业生将直接就业,另一些毕业生由于达不到意向就业部门(通常是对于应用技术要求较高的部门)的知识、能力要求,应该到高职高专插班进修职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不必学习基础课程)。这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普通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在技术学院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够到相应的企业事业单位求职。
5.两种类型的各个层次学习结束以后,都可以就业,也都可以到另一个系列攻读学位。但是这中间要有相应的预科,以弥补两种类型之间的差距。所以跨类之间应该设立相应的“加油站”。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3期)
上一条: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 下一条:从战略高度做好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