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

作者: 时间:2002-06-18 点击数:


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 刘献君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教育质量,无疑要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教学设施,师资,教材,氛围等方面的问题,但端正和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亦十分重要。只有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加以认识、理解,并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能有助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领导、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育人为本的观念还没有牢牢树立起来。主要表现为我们评价一所学校时,往往主要看其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的多少等,忽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教学上领导精力、教学投入、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不少学校招生宣传时宣称拥有多少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等,但学生入学之后,却很难见到他们,更谈不上和他们交往。查阅学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校长办公室的记录,讨论教学的会议所占比重不大,学校领导忙于应付各种事务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很少;由于忙科研、产业等,不少教师的教学工作仍处于应付状态。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解决这一问题,首选,要明确育人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的属性,离开育人谈教育质量毫无意义。高等教育的职能,经历了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发展过程。但无论发展科学、振兴学术,还是服务社会、培养社会工作者,都无一例外地主要通过一批学子来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定要以育人为中心而展开,这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其次,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从学生的就业开始,就社会对毕业生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进行评价;然后,通过教育中介组织,对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状态,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声誉,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公布。
再次,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教学、科研、产业到后勤、管理等,都要围绕育人来展开,充分体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大学必须突出办学特色,表现在教育质量上,就是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学校层次类别高校培养的学生。
为什么要强调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而大众型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多样化、多规格。随之而来的是高教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即数量增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功能、质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已经不适应于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必须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第二,高等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社会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有差异性、多样化。此外,学科门类不同,学科性质不同,衡量其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同。学生的能力基础、性格特征、内在需求不同,所能达到的质量要求亦不同。这些都决定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在进行宏观体制改革时,要充分研究和分析社会结构、社会需求,形成学术型教育、技术型教育、实用型教育、文化补偿型教育等多层次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各类别、各层次人才的质量标准体系,对各类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目标和要求。
其次,全社会都要改变用人观念,特别要克服用人高学历化的倾向。有的岗位,本来一个专科生,最多一个本科生的水平就足以胜任工作,但用人单位却要安排一位博士、硕士,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解决观念问题以外,不同学历人员、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的同等学历人员的工资待遇要拉开距离,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使各类、各层次学校的毕业生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再次,每所学校要给自己的发展定位,提出不同的、具有自己个性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办出特色,在同类学校中争创名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三、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教育质量与根据社会需要所确立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才标准等密切相关。不同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对人才质量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
首先,在教育目的上,重视知识、专业的教学,普遍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学生上大学,认为"我是学专业的、学知识的";教师教学,认为"我是教专业的,教知识的",把思想道德的培养作为附加的成分,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因素,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调节着才的运用。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学知识,同时要增长智慧、才干,要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抓好几个环节: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干部要树立德育首位的观念,并引起充分重视;在内容体系上,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和时代性,既要注重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基础性内容,又要重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主体性内容,同时还要加强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为主的主导性内容;在途径、方法上,要改变德育与其它各育分割、分裂的状况,做到渗透、协调、一体。
其次,严重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变化速度慢,人们依靠祖宗传下来的经验,足以维持生存。因此我国教育强调以继承为中心,向过去学习。"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有例不能减,无例不能添"(孔府格言);"述而不作"(孔子);"译而不作"(唐玄奘);"注而不作"(朱熹);"编而不作"(纪晓岚)。"学问"变成了"学答",回答老师的问题,解释前人的著述。为什么我们国家近几百年来,没有产生开时代先河的科研成果,不能不说,我国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学习观念,从以继承为中心到向未来学习,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行创新教育,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己发掘创新点,注意培养拔尖人才。
四、树立"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尽管近些年来在内容、方法上有所改进,但从总体来说,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近百年来,一直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发挥。在教师的内隐教育观念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观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忽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将知识分解,逐节讲授,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了事;上课满堂灌,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居高临下,缺乏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什么是教育,怎样教,怎样学"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组织师生开展学习、研究,消除内隐观念中的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教育过程观。其一,学生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感受、体验过程的统一。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心理品德,都是由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构成,只有这四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充分发展,良好的品德才能形成。其二,学生成长是自我身心构建、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主体,每时每刻都处于思索的过程之中。人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消化,二是内化。消化,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的消化,都靠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同样,内化,也必须靠自己,任何人也无从替代。教育就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内化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互动过程,知识交流的过程,灵魂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碰撞中,教师、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第二,要明确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择教育资料,要根据教育的方向、目标、学生的现实状况,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选择教育参考资料,编写教材,并以此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激活知识,要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体验,用"心"去将书本中死的知识激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体悟;三是优化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多学科交融的、民主自由的学校氛围,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
第三,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自己掌握学习的命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撕掉元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议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乌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第四,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因此,每个教师都要研究。要研究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和碰撞;要研究学生内化的过程与规律;要研究教材,如何去激活知识;要研究方法,如何去启迪学生;要研究教师自己在教学中的生命历程,自己在教学中成长的过程、规律等等。每个教师都应将教学视为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过程,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上一条: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 下一条:从战略高度做好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宁夏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C) 2002-2015 网站维护:宁夏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