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这里开始——人文学院实习生十四中实习侧记
作者: 时间:2002-06-18 点击数:
人文学院 雷天寿
我作为实习带队老师,亲历了人文学院中文系99级汉教专业专科7名学生在银川十四中的全部工作过程。实习生的种种表现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多媒体进课堂
4月16日上午8点30分,我和6名实习生及十四中的三位老师一起走进了十四中初一(8)班的教室。全班50多名学生对我们肃然起敬,行注目礼。上课的铃声刚落,实习生马劭君同学就走进了课堂。他面带笑容,教态自然,从容不迫地讲授了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讲授中,他不仅利用自制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黔之驴》中所描写的“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的形象,而且将投影仪搬进了课堂,三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同学们展示正音、解词、课文寓意的有关内容。投影仪与老式的幻灯机的功能相类似,操作十分方便。利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做,不仅形象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节约了不少时间。马劭君的板书设计也非常合理、巧妙,板书围绕着一个“技”字作文章,呈辐射状分布,十分醒目。如下图(图略)。
他的课受到了学生和听课者的好评,许多人认为,小马基本功扎实,讲课认真,是一位好老师。
课本剧上讲台
马劭君的课听完之后,我们又走进初一(1)班的教室,听另一堂“优质课”的教学。这一堂课的主讲实习生是马鹏录。他讲课的内容是由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创作的一篇现代寓言《摆渡》。马鹏录先介绍了高晓声的生平事迹,然后由学生速读课文,接着他拿出十几张自制卡片进行解词。然而他采用的不是传统“我讲你听”的办法,而是由学生抢答,老师引导、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课文前,马鹏录又拿出一个“绝招”--让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摆渡”。只见6个学生手拿道具走上讲台,分别扮演解说人、摆渡人、有钱人、大力士、当权者、作家,有板有眼、形象逼真地演起剧来,十分投入,短短五六分钟的表演,博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然后马老师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课本剧”作为课文分析的铺垫,给同学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表演者也得到极大的锻炼。象这种教学方式,在其他同学的教学中也都适当地进行了采用,学生反映很好。
别开生面的课堂训练
4月18日上午10点30分,学校王燕昌副校长和教务处、各系领导检查实习刚走,我们又走进了初二(7)班的教室,听吴海燕同学的“优质课”。他讲授的课文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文。她的导语,干净利落,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荔枝谜”的神秘境地。这一位女同学本来准备的是《气候的威力》一文,但因为这一课文过长,临时调整为此课。讲授中,吴海燕不仅两次使用了投影仪进行作者介绍和解词,运用卡片粘贴法进行板书,而且还遵照“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训练。她在分析课文之后,让同学们介绍自己所喜爱、所熟悉的果实。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言,分别介绍了自己所喜爱、所熟悉的菠萝、茶叶、茉莉花、香蕉、郁金香等物品的形状、特点、产地、种类等。其中还有2名同学拿来了一个大菠萝和一瓶茶叶当场给同学们观看。尤其是那位拿菠萝的女同学还津津有味地介绍和表演了菠萝的吃法和味道,将同学们引得垂涎三尺。这一训练不仅使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写说明文的方法应用于实践,锻炼了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以往老师"满堂灌"的教学弊端。
书画竞赛和展览
当你一走进十四中校门,就看到在校大门的右侧墙边竖立着一座校园文化长廊。这座文化长廊,共有九块展板组成。过去,展板多由各班学生自己承办,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我们来后,十四中政教处提出请宁大实习生承办。宁大五个院、系的实习生在一个月内就先后办了两期。其中,人文学院中文系实习组承办的中学生书画竞赛和展板尤为突出,受到了十四中老师和同学的普遍欢迎。这一活动从3月19日征集作品开始,到4月15日颁奖结束,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规模之大,奖品之重,是十四中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竞赛和展出中,共征集到了130余件书法(包括毛笔、硬笔书法)、美术(铅笔画、水粉画等)作品,50余件入选。经过严格评审,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颁奖仪式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后举行,其作品同时在校园文化长廊内展示,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为组织这一活动,中文系的实习生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代价。
实习即将结束了,实习时间虽短,然而收获却极为丰盛。不仅提高了同学们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同学们感谢十四中老师的精心指导,表示要将这种精神带回去,发扬光大,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向党的十六大汇报!
2002年4月19日
上一条:坚定信心将“教学质量年”活动推向深入 下一条:宁夏大学实行校园网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