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立:苦难是美好人生的铺路石

作者: 时间:2007-01-06 点击数:


1米80的清瘦小伙子,憨笑着,鬓角挂着汗珠,露出一排白白的牙齿。这是李正立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你很难把眼前这个23岁的阳光男孩,和一个7岁失母、13岁丧父,用自己稚嫩的肩膀维持着家里上有70高龄的奶奶、下有年幼的弟弟妹妹的“苦孩子”联系在一起。这个焦作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身上的故事,不仅让同龄的大学生们感到震撼,就连一些从小在农村长大,自以为吃了不少苦的大人们也感到不可思议。

一个13岁的“一家之长”

“我在想,这个家今后就指望我了,虽未成年,但要成事,我要让村里人看我李正立一家一定会正正而立!”
李正立的家在河南省宁陵县孔庄村,母亲原来就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他7岁那年,母亲的病频繁发作,常常是又唱又跳地满村子乱跑。奶奶无力去管,爸爸无脸去追,7岁的他常常满村哭着喊着拉母亲回家,却常常遭到妈妈的毒打。9月的一天,母亲突然从外面抱回来一个五六个月的弃婴。留下这个“从天而降”的妹妹后,母亲便不知去向,再也没有音讯,于是小正立唯一残存的一点母爱也彻底失去了。
12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病倒了,大口大口地吐血,正当李正立到处求人借钱为父亲看病时,父亲一把拉住他的手说:“孩子,别再去白花钱了。爸的病爸心里明白,就这样耗吧……看命吧!”在此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李正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缺医少药的父亲在痛苦中煎熬,一天天向死神靠近。
父亲临死也没有合上眼睛,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奶奶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后便失去听觉;性格原本孤僻的弟弟更加沉默寡言,终日独坐沉思;不懂事的小妹妹整天哭着喊着“要爸爸!要爸爸!”;村里人也摇头叹气:“这好好的一个家算是完了,完了……”
13岁的李正立义无反顾地当起了“一家之长”。即使很多农活根本干不了,但为了生活,他还得咬着牙去干。从此,在豫东平原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李正立领着弟弟劳作的身影,小小的他也学会了干所有的农活。一年四季种庄稼,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全是他出主意、定盘子、卖力气。别人家都是请四轮拖拉机犁地,因为掏不起机耕费,他只能领着弟弟自己干;因为雇不起人和车,收割麦子的时候,他只能用架子车一趟一趟把麦子拉回家,自己动手脱粒。李正立说,那时候兄弟俩拉着架子车从别人家的机动车边通过,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正立说:“我一般不会哭的。妈妈失踪后,我打心里难受,我哭了;爸爸去世时我哭了,在坟前长跪不起,泪水滴湿了膝下的黄土。打那以后,我就很少哭了,我在想,这个家今后就指望我了,虽未成年,但要成事,我要让村里人看我李正立一家一定会正正而立!”

一份“入不敷出”的账单

“我虽然过得艰辛,但我不抱怨生活的不公。艰辛让我更加懂得生活,苦难让我变得更加独立、自强。”
9-10月,在小餐馆打工45天,工资150元;
10-11月,为飙骑广告公司做户外广告16天,工资200元;
9-12月,为商户散发宣传品10次,工资180元;
11月底至寒假,在校卫队兼职15天,工资80元。
给弟弟生活费100元;
买旧自行车50元;
三次给家中寄钱300元;
春节全家花费200元;
妹妹上学报名费110元;
归还欠账300元。
这份普通的账单是李正立大一第一学期收入、支出的流水账。2004年,他考入了焦作大学,从入校第一天起,他就清楚,上大学与就业、挣钱养家之间还有相当艰苦的一段距离。大学的这几年里,他不仅要想办法挣够自己的上学费用,还有一家老小的生活需要他去维持。
李正立几乎尝试了所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每当有空余时间,李正立都会骑上自行车奔波在焦作市的大街小巷,无论严冬酷暑,以十倍的努力去抗争家庭所带来的贫困。他从没把破败的家庭当累赘,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住,更不愿轻易求助他人。特别是当大学老师、同学们知道他的情况后,同情、关注的越来越多,一双双援助之手悄无声息地向他伸来;焦作当地的媒体采访了他之后,想在报上呼吁为他募集捐款,但均遭到了他的婉言谢绝,他说,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焦作当地一位记者曾留下这样的手记:“我不由得流泪了,为他的艰辛,为他的平和,也为他的坚强。他自小家贫,生活中最奢侈的事就是能吃上一顿肉,然而他自幼不知肉的滋味。听着他的叙述,我竟生出一丝愧疚,因为吃肉对我而言实在太平常了。我在想,待采访结束后一定请他痛痛快快地吃顿肉。没想到我的心意被他谢绝了。于是我又掏出200元钱以表达我对他的一种支持,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过去那么多的苦难,我都凭自己的努力走过来了,现在我更没有理由怀疑我养活自己的能力。’”对于这一切,李正立很平静地说:“我虽然过得艰辛,但我不抱怨生活的不公。艰辛让我更加懂得生活,苦难让我变得更加独立、自强。”

一次“余怒未消”的采访

“我的倾诉不是为了博得谁的同情和怜悯,我只希望我的经历对那些因家庭贫困和不幸而感到自卑的朋友们有所启发,让他们振作起来,鼓起勇气走出困境。”
李正立的事迹,是他在打工过程中被焦作当地媒体记者发现并报道的。但在焦作大学里,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学校党委书记郭文杰也是从报上看到李正立的事迹的,起初还有些不信。而在自己班上,他同样不愿张扬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和奋斗的经历。
李正立特别提到他和焦作当地媒体记者的一次“动怒”。今年暑假,一家都市类媒体闻讯来采访他,说通过报道可以让他获得社会的捐助,他真的生气了。
记者11月中旬采访他时,还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对此事仍“余怒未消”。李正立说:“我的倾诉不是为了博得谁的同情和怜悯,我只希望我的经历对那些因家庭贫困和不幸而感到自卑的朋友们有所启发,让他们振作起来,鼓起勇气走出困境。”
李立正现在是焦作大学新校区学生勤工俭学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平日里,他除了自己到处找活干,还不断寻找好的工作岗位,组织贫困生们一起干。李正立说,高中时一到农忙季节,他们班的同学会从十多公里以外来到他家帮工,他永远也忘不了这种集体的温暖。到大学之后,他主动竞选班干部,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让那些在学习上、生活上无助的同学能及时得到帮助。每当从新闻上看到一些贫困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消沉,甚至堕落时,李正立都会万分痛苦。“我觉得自己和其他大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要以为贫困生就特别容易出问题。”李正立认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会帮助贫困生们面对许多问题。
除了要照顾家里80多岁的奶奶和上学的弟弟、妹妹外,李正立还把他的爱心投向了社会。2004年11月,校红丝带联盟组织开展为艾滋病孤儿捐助活动,他首先响应,勤工俭学中心也是全校学生社团第一个行动起来捐款捐物的单位;还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对老年夫妇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沿街乞讨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10元钱给了老人;今年6月,他在勤工俭学中心里开展了为孤儿院孩子捐助活动,他带头拿出15元钱……他曾和他一样贫困的同学谈心:“我所遭遇的逆境,可以让我痛苦、停滞不前乃至彻底趴下,但也可以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在我看来,痛苦可以是绊脚石,但也可以是铺路石。从困难中我会看到希望,在逆境中学会抗争,让绊脚石变成追求美好人生的铺路石。”
(来源:2006-12-11中国教育报)

上一条:教育部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督查 下一条: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无评估机制高校就不能发展

宁夏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C) 2002-2015 网站维护:宁夏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