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以坚定步伐实现教育“十一五”蓝图
作者: 时间:2007-06-06 点击数:
6月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近日批转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以坚定步伐实现教育“十一五”蓝图
·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职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增至10%左右。
——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部分目标
国务院近日批转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这部《规划纲要》思路清晰、任务明确、目标科学、举措坚实。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把大家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规划纲要》上来,教育部6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等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核心和主题、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开宗明义:“《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它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规划纲要》呈现出许多亮点:这是第一部由国务院审议并且转发的教育发展规划;第一次系统地对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有资金支持的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明确了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
《规划纲要》就是要回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中,教育应当做的事、能够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
“十一五”教育发展思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对于《规划纲要》的编制,袁贵仁说,这个规划是针对新阶段、新形势下,教育战线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制定的,是按照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制定规划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也是我们在编制时反复考虑的三个问题。”
首先,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十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充分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这个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当前,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适应国家新的建设目标,就迫切要求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要强调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能够上学、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袁贵仁说,《规划纲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事业发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许多困难和很多不足,比如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还不均衡,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规划纲要》对在教育战线、教育领域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袁贵仁说:“这些都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规划纲要》就是要回答在全党全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中,教育应当做的事、能够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
规划内容更加注重国家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分析上述教育发展的4个主要目标时,袁贵仁分析说:“这些目标更加注重国家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规划纲要》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3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5%。到201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8.5年提高到9年以上,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10年提高到11年。
袁贵仁说:“这意味着我国新增劳动力由20世纪90年代初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到2010年提高到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由目前的7%增加到10%左右。”
《规划纲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协调发展的目标。袁贵仁认为,这一规划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平均教育水平差距要逐步缩小,中部地区教育水平要明显提高。发达地区要率先发展,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规划纲要》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出发,提出了全面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要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袁贵仁说,全面发展,首先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在欠发达地区重点发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所以《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五个倾斜,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
同时,《规划纲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目标。《规划纲要》提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若干所高校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此,袁贵仁说:“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足,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大批的创新人才还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同时,高校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增强,要取得更多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一五”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十一五”教育九项主要任务: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五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六是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建工作;七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八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九是建立健全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九项任务中,《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这是‘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布局的三大工作重点。其中特别强调了两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那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公平。”袁贵仁说。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都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中国的教育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袁贵仁说,在规模有了一定扩大的情况下,质量是第一位的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抓住的问题。因此《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举措;围绕教育质量,强调要把教育教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向全国,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向贫困地区、向民族地区、向偏远地区输送优质的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村、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高度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袁贵仁说,在国务院的关心和领导下,教育部重点抓两项工作:在部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大资助力度,完善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在《规划纲要》都有充分的体现。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强调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同时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要维护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给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原则。
为保障这些任务落到实处,《规划纲要》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首先是明确政府的领导、投入和管理职责,同时,《规划纲要》还第一次提出了有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
教育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事业,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社会要支持教育。袁贵仁说:“因此,《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深入动员、广泛宣传,形成各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和积极参与教育发展改革的局面,《规划纲要》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
实现4%目标有充分政策依据
“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明确写到《规划纲要》当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发展教育加大投入的决心,有充分的政策依据。”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作出上述表述。
这位负责人指出,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投入状况,有人对“十一五”期间实现4%的目标信心不足,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这样的目标,是有充分政策依据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法规,都为实现4%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财力不断增强,在每年都有大量超收的情况下,国家有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投入教育,有利于实现4%的目标。”这位负责人介绍说,2005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达8418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达5161亿元,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幅都超过了15%,财政拨款增幅更高,且今后会进一步加大。此外,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项目,也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这位负责人强调,增加教育投入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切实实现教育投入的法定增长,“今后若干年内使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实现4%的目标,我有足够的信心”。
高校投入国拨经费比重将增大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的总体投入中,国拨经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如上表示。
杨周复介绍说,除国拨经费外,目前我国高校学校主要的经费来源包括学费、住宿费收益,科研经费,计划内教学科研以外的培训收入以及部分校办企业收入。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央部委的高校非国拨经费比例相对较高,地方院校则根据地方经济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这些非国拨经费中,除高校科研经费,特别是中央部委高校科研经费增长速度较快之外,其他收入均增速较慢。”杨周复说,国务院近日发出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规定,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标准要稳定在2006年秋季的水平,这就意味着5年内高校学费、住宿费都不得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国拨经费在高校投入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将是一种趋势。
建一流大学也应包括高职和民办校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局限于普通本科高校,还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校。
袁贵仁说,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要通过建立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知名学科,培养、引进、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知名学术带头人,进而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除了普通本科高校,我们还希望有一批高等职业学校是世界一流的,民办高校中也有世界一流的,这是个总体性的概念。
袁贵仁表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首先落在学科建设上,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学科水平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建设过程中,现在民间传播的各种大学排行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应成为学校水平整体的评价标准体系。
高校需建学生心理健康长效机制
“每年的5月25日是高校心理健康日,希望学校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愉快、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要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项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做好。”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作出回答。
袁贵仁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部门,并针对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开展相关专业培训,以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的咨询和指导,还要通过加强学校的集体活动来开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渠道,在学习上、生活上更多地关爱每个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并加以正确引导。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葳 余冠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