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四空巢”现象:不排课是良方还是无奈?
作者: 时间:2013-12-20 点击数:
关注“大四空巢”现象②
面对“大四空巢”,部分高校大四不开必修课——
不排课是良方还是无奈?
大学的最后一年到底应该学些什么?怎样才算不“虚度”?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高校师生。
学校:不少学校已微调课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大学四年级课堂教学与就业、考研、论文等时间冲突的矛盾,不少高校已经对大四的课程作出了调整。
中国政法大学18个专业中,只有新闻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在大四上学期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德语专业在大四有三门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在大四都没有安排必修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实行的是半学分制,3年内或6年内选完课都行,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大三就把课上完了,大四通常只有很少的一两门课。”
在中央财经大学读大四的格桑说:“我们专业从大四第一学期就没有课了,这段时间大家主要是自己准备考研、出国、实习、找工作。有的专业大四第一学期前10周还有课,后面就没了。”
这样的调整虽然看似比较人性化,但是大四阶段学校不排课、学生不上课,并不被高校视为一剂改革良方,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孙园植告诉记者:“当前高校培养方案的学分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非常狭小。事实上,中国大学本科生在校的有效学习时间一般只有3年左右。”
类似的说法在学生那里也得到了证实。采访中,多名学生表示,为了腾出大四的时间,大二、大三课程很多,最忙的一个学期要上十多门课。
学生:大四依然有上课需要
对于大四该不该排课、该上一些什么课等问题,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格桑坦言说,没课以后,不少同学每天9点以后起床,凌晨2点才睡觉,做事没有计划,很多时间花在网上,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大多数学生认为,到大四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出国,都需要一定的自由时间,如果还按照大二、大三的模式去上专业课,效果确实不太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四完全不需要上课。相反,无论即将走向社会还是继续深造,都会发现自己需要补充很多原来并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英语、沟通技能等一些将来走上社会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平时专业课上涉及不到。现在,好多同学去听各种求职、面试的讲座,如果能开课也挺好的。”格桑的同学小米说。
记者发现,职场英语、沟通技能、论文写作、模拟招聘、生涯规划等是学生们意见最为集中的大四课程内容建议,认为“这些是毕业生最迫切的需求”。有学生明确表示:“如果课程真的很实用,考试压力又不大,我们还是愿意去上的。”
专家:呼唤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
在专家看来,大四不排课,只是对学生逃课现象的一种“规避”,或者应对就业等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深层次的改革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周序认为:“逃课并不是到大四才突然出现的,如果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遇到几门课讲得不太好,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当习惯已经养成,再好的课可能也听不进去了。”周序认为,如果要打“逃课”的板子,主要责任还是在教师。
康丽颖也认为:“学生本身并不厌学,而且潜力非常大。”据介绍,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正在探索教学改革,通过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大对教师的要求,除授课外,教师每周还要对学生做课业辅导,举行研讨、读书沙龙、做项目等活动。从评价上,平时成绩占一定的比例,不再期末考试一考了之。
康丽颖认为:“如果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作出一些调整,逃课问题可能就另当别论了。”她教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社会学,指导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有学生写出了长达100页的研究报告。
不过,康丽颖认为,国内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时间安排存在一些问题,给教学改革带来了难度。据她介绍,美国大学本科一个学期4门课,欧洲5门左右,香港6门,而我们的大学一个学期10门课左右。香港大学毕业要求是99学分,我们要求是180—190学分。如此大的教学量,使师生疲于应付,难以达到国外大学授课的深度和广度。首都师范大学也在探讨,在允许的范围内减少部分课程,主要方向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压缩,专业选修课程更加集中”。
孙园植说:“能否对大四的课程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有实质意义的改革,取决于社会能够给高校和学生多大的改革空间。”(记者 高靓)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6日第3版)
上一条:高校如何释放教授活力? 下一条:调查:中美大学校长职业特征有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