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科技创新 为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作者: 时间:2002-12-12 点击数: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谢焕忠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为包括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内的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以此为指针,全面规划和部署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充分解放和发挥高校蕴藏着的巨大科技创新潜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特别是“九五”国家“211工程”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国际学术声誉不断提升。目前,全国高校建有10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或正在启动建设4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大量的研究与开发任务。高等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1/4左右;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占1/3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1/3以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全国的70%以上。
高等学校发表的《SCI》论文,占《SCI》中收录我国论文总数近70%。高等学校发表的《EI》论文,占《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75%以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获得国家三大奖累计,国家自然科学奖196项,占全国的54.14%;国家发明奖561项,占全国的38.06%;国家科技进步奖1515项,占全国的27.95%。
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充分依托人才和科技优势,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个关键,向社会转移和辐射大量高新技术成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高等学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初具规模的高校科技产业群,北京大学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大学集装箱检测系统、东北大学嵌入式软件、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教育信息化与远程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相连接的“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教育资源共享和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江泽民同志“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科技工作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增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力度为目标。具体任务是: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体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调整、整合高校科学研究基地,大力促进高校科技资源的共享,使高校科研条件建设迈上新水平;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一批科技创新的先锋队;加强学科建设,逐步推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力量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加快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规范高校科技企业管理;推进和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与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以实际行动和良好的工作业绩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中国教育报》)
上一条:专家指点考研英语最后冲刺 下一条: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