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实行三学期制度及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有关问题的安排意见
作者: 时间:2002-06-02 点击数:
宁大校发[2001]067号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分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学校决定实行长短三学期制度。力图从制度上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和时间,激励优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度;也为教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工作提供可能。学校决定从2001-2002学年开始实行长短三学期制度,即一学年分为春、夏、秋三个学期,春、秋两个学期为长学期,每学期17.5周,其中,上课14周,考试1.5周,节假日2周;夏季短学期上课6周。每学期的具体时间安排以校历为准。
为配合长短学期的实行,现将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应注意的问题说明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全面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要吸取近几年来,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及时将其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并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2、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以及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强调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强调基础教学的内涵,改变本科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3、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制订整体优化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首先要处理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其次,要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要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要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第三,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第四,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4、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人才培养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国家对本、专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系制订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反映各系的办学特色。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地研究所办专业在21世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各专业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历史与条件,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远景规划以及毕业生的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要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改变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千人一面”的状况,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并促使其达到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要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培养目标及特色
宁夏大学本、专科教育主要为我区培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的各类专业人才。根据“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各系要按照这个总体要求,确定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要求。
具体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
全校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两部分构成。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任意选修课。
本科必修课(通识教育课、通修课)、限定选修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任意选修课之间学时、学分比例原则上为7:2:1, 各类课程之间允许有5%以内的灵活度,即在11个学分内的浮动。
专科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分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之间学时比例原则上为9:1, 各系根据具体情况,可增大选修课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侧重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分为政治理论、品德与修养、军事、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法律基础、教育学与心理学、体育、写作、高等数学、书法基础、普通话等十二个系列课程。其中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本科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六级考试。学生须通过全国计算机相应等级考试。
学分的计算:理论课程一般以每周上课1学时,上满一学期,即14学时,经考试合格记1学分,体育课、上机课、实验课(不包括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减半计算。教育实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集中进行的,以每周按1学分计算;分散进行的,每40学时按1学分计算。
四、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
各系应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进行社会调查和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
为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各系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理工科各系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各系应努力营造适于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创新学分要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综合素质教育、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在省部级以上的辩论大赛、演讲大赛、体育比赛、文艺比赛、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奖,或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者,可代替若干个选修课或集中实践环节中对应的学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指定专门教师给予科学训练指导,从中发现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在经费和条件上给予一定支持。对于有创新成果者,如在省部级以上的学习竞赛中获奖,以及在国内外正式专业学术刊物上或有正式出版文集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者,可代替若干个选修课学分。有条件的系可以开设以完成某项特定科研任务为内容的任意选修课,供有特长的学生选修。
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
1、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在现有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力图构造一个更合理的,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空间和时间的,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获取坚实的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计划。
2、全面总结我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把教学改革中好的思路和成功经验反映到新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去。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重组,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3、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体现出以下要求: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克服共性制约,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系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修课中,文科各系须安排高等数学等理工类课程,理工科各系须安排写作等文科类课程。
限定选修课按专业方向制定若干模块,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和择业意向选修。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允许选修非师范专业方向课。
任意选修课由各系开出,供全校学生选修。在内容上应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反映科技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等方面的要求,时间安排上可适当提前,在学科分布上要照顾全面。
4、制订完成的人才培养计划应能适应我校全面实行学分制的需要,体现出专业特色,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各专业须全部开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列出的主要课程。各系本、专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列课程一经确定,除特殊原因报经主管校长批准外,不得随意变动,并应保证按时开出。
5、各专业总学时、总学分的安排与设置。四年制本科专业,课内理论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350-2600学时,总学分为200-220,其中包括实验、上机、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学分。专科专业课内总学时控制在1800-2000学时,总学分为145-165。春、秋长学期平均课内周学时一般为20-22学时,最高不超过26学时。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一定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可安排6-10周。科学研究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安排7-14周。
6、夏季短学期课程安排及有关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的专业,夏季短学期主要安排实践教学,春、秋长学期为理论教学学期,除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外,原则上不安排实践教学,若确需安排,须解决好实践教学与学生选修课、理论课的冲突。
(2)实践教学内容较少的专业,夏季短学期主要安排学时较少的任意选修课和专业课。
(3)夏季短学期时间不足以安排实践环节的,可适当向相邻的学期延伸。
(4)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可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状况,在春、夏、秋任一学期开设。教务处将积极创造条件,并着手研究制订一套既能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又能保证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5)军训安排在暑假进行。
(6)师范类专业在夏季短学期主要安排实验、任意选修课以及学时较少的专业课。
7、各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计划格式要求
修订完成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三部分内容,现将有关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 使用说明
1、系及专业教学情况介绍
2、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示的方法)
3、 专业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2)业务培养要求
(3)学制与学习年限
(4)授予学位
(5)主干学科
(6)主要课程、学位课程(课程总数为13门左右,专业性质的学位课程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自行确定,为10门左右)、重点建设课程及其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内容、方法、手段及CAI课件的开发应用等)
(7)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8)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具体教学改革内容与措施
(9)就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需着重说明和强调的问题
(10)学时分配比例及毕业要求
第二部分 课程设置与课程进度表
为方便使用,要求各系按专业分别填列各类课程,尤其是各系的通修课程应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分别填列。完成的课程设置与课程进度表,应注明执笔人和审核人。表格式样附后(见附件一)。
第三部分 课程介绍
要求至少应对专业主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和学位课程作出介绍。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周学时数、预修或先修课程、课程内容、教材及参考书等。
六、组织实施
1、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和教学职能部门参加的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和部署修订工作。学校主管教学领导负责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及时分析、研究和解决修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系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系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本系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安排和检查,确保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2、各系要把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讨论结合起来。制订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指导。通过教研活动、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逐步确立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观念,使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成为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动力。
3、教学管理制度是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教师聘任等制度的改革,研究和制订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评价检查方式与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学校的教学运作形式形成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主线,有教学管理作保证,既严谨周密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4、各专业修订好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审查,经学校批准后实施。
七、我校此前有关学分制的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条款,以本意见为准。
附件: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进度表表格样式
二、宁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表
三、人才培养计划模式样板——教育系人才培养计划
四、《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性意见》
宁夏大学
2001年4月25日